保洁管理,原本是大家眼里最简单的业务。就是这个最简单的业务,近年来似乎出了一些并不简单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保洁公司收取的人头费年年见涨,清洁服务品质却是九斤老太的唠叨:“一代不如一代”。业主对清洁工作抱怨越来越多,现场问题出得越来越低级。
这时候有人会说:“当然啦,保洁员越来越老嘛!大哥变大叔,大姐变大婶了,干不动活儿。”
为什么保洁员越来越老呢?
市场上的保洁员就越来越老,年轻一点的谁干保洁员?
作为一个具体的楼盘,你的保洁员老,到底和市场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你旁边正在销售的楼盘保洁员比你的年轻?
在售楼盘,人家给得起钱嘛!
为什么人家给得起钱,你给不起?
近几年人工成本每年12%的速度上涨,小区的物业费却多年未曾涨,没有地产以销售为动力的补贴,哪里给得起?
假设你给得起钱,是否小区的保洁品质就能提高?
......
这个问题似乎直接戳到了命门。谁能拍着胸脯说:“有钱给,就能提高保洁品质!”
当然,既然这么问,就会有人说“我能”。拍胸者的底气来自哪儿?除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古老传说,还有一条:价格可以撬动保洁员年龄下降,年轻一点的保洁员自然多一些。这是经过市场论证的,销售案场的保洁员年轻些就是证明。
但是,这些拍着胸脯的人,其实早已大幅度给保洁公司加过人头费,但一年过去后的今天,你会发现保洁品质的提升还是在“梦寐以求”。业主又投诉时,这些拍胸变成了拍大腿的主儿:“哎!为什么会这样?”
这要从保洁外包的模式说起。
保洁外包,点人头的模式,本质上属于效率越低越赚钱的模式。如果,保洁公司招聘的保洁员个顶个能干,效率很高,工作品质好,作为物业管理处的经理,在承受经营压力的时候,在面临最低工资上涨要减编的时候,你是否会剑指保洁外包方?这是必然的。既然保洁公司是靠人头数量赚钱的,他是希望你压缩人头还是增加人头?怎么才能确保你增加,至少不要大幅压缩人头?通过提高保洁员的效率,在你面前表现得很能干还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干,让你觉得人手不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每个人都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保洁员在你面前表现得很能干,相当于自己伸出脖子申请裁员。
如何让你认识到人手不够?没有谁比努力想在离家近的地方找到一份工作的老年人更容易取信于人了,所以保洁公司就是招聘这些成本低廉但工作效率不敢恭维的高龄者来提供服务的。
最后,保洁公司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做:通过一切办法告诉你,就是招聘不到年轻的保洁员,市场就是这样。其实,他们公司有40岁的保洁员还在候命,但不能给你,因为这和其基本生意逻辑是相违背的。要知道,这些40岁的保洁员们,如果放在商业物业,可以给老板挣3500大洋一个人头。
这时候,你可能会说:原来,保洁公司这么坏?非也,我丝毫没有揭保洁行业“黑幕”的意思。相反,我们还要为这个行业鸣不平。试问,一个效率越低越赚钱的行业,其前途何在?社会洪流滚滚向前,从来都是高效产能取代低效产能,什么时候看到越低效越灿烂的行当了?10年前保洁公司从每个人头上可以净挣200-300块,发展到今天,正经干的公司连每人50块都挣不到,这就是例证。目前很多保洁公司已经不大愿意接住宅保洁的活了,而保洁行业脱离住宅清洁服务,也必然出现萎缩。物业行业和保洁行业联姻十几年,行将“感情破裂,分道扬镳”,不能不说是两个行业的悲哀。既然这样,就谈不上谁揭谁的短了。
那么,到底谁坏呢,总有一个坏的吧?确实有,坏的是保洁业务承包的计费机制和结算模式。既然是这个机制和模式不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模式呢?
这就要从保洁行业产生之初说起:保洁行业诞生于是中国人力资源最为充沛的时期。以深圳为例,上世纪90年代,用400元一个月的工资招聘到20多岁的保洁员,即诚恳又能干,保洁公司从每个人头上有一倍的差价可赚,完全有资源建设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去保障现场服务和品质,保洁员和保洁公司的积极性都高涨的时候,效率完全不是问题。采用人头外包,结算方便,管理简单,在当时是甲乙双方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所以这种模式有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人口红利退潮,我们不得不让年纪更大的保洁员做社区保洁工作,保洁公司不得不精简管理层级以降低成本。在这个时候,如何让现场每个人发挥应有的效率就成了重要的工作。当我们去完成这个重要工作时,发现横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保洁公司的管理意愿和能力,而是这种“效率越低越赚钱”的保洁业务承包机制和费用结算模式。
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改变?到底有没有方法去纠正保洁业务承包的逻辑谬误,从而拯救两个行业已经疲态的“婚姻”?物业公司还能不能扭转保洁品质的颓势,去安抚因为“地都扫不干净”已经伤心失望的业主?
合肥保洁公司@康睿保洁